杏彩体育,加快数字化转型 为抗疫提供有力学术支撑——刊协讲堂第8期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7-18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刊协讲堂!第七期刊协讲堂《知音的改革探索与转型实践》云上发布后,受到业界的肯定,关注度很高。“疫情冲击下的期刊发展之路”引发大家的热议和思考。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期刊业既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大考。如何担负起期刊人的重大社会责任,为抗疫提供科技和学术支撑?如何在疫情之下突破重围,杏彩注册有效实现期刊数字化转型?今天,我们请来了主讲嘉宾魏均民同志,与大家分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刊协讲堂!第七期刊协讲堂《知音的改革探索与转型实践》云上发布后,受到业界的肯定,关注度很高。“疫情冲击下的期刊发展之路”引发大家的热议和思考。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期刊业既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大考。如何担负起期刊人的重大社会责任,为抗疫提供科技和学术支撑?如何在疫情之下突破重围,杏彩注册有效实现期刊数字化转型?今天,我们请来了主讲嘉宾魏均民同志,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做法和深度思考。

  魏均民同志2013年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党支部,2016年起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党总支,2018年起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党总支。现任中国期刊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医药卫生期刊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4年获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四批领军人才”。下面请魏均民同志就“加快数字化转型,为抗疫提供有力学术支撑”等话题开讲。

  魏均民:中国期刊协会创办的“刊协讲堂”自2018年开办以来,邀请期刊界的领军人才分享期刊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经验和做法,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而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近日认线期期刊大咖们精彩的讲座,感觉收获颇丰,为我们期刊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参考。4月底杏彩体育,有幸得到中国期刊协会吴尚之会长的邀约,想让我围绕疫情冲击下期刊发展之路的主题,介绍一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疫情期间加速数字化出版转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初步成效,为广大期刊界的同仁提供借鉴和参考。那我就从疫情期间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来探讨后疫情时代期刊数字化发展之路。文中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期刊界同行批评指正。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创建于1988年,是以编辑、出版、管理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为主要任务的业务部门。2009年, 依据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中华医学会全资注册成立了《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杂志社),2013年开始独立运营,对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进行统一编辑出版管理和经营。2013- 2018年,学会期刊管理部和杂志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18年10月,期刊管理部与杂志社分离,期刊管理部主要职责是代表中华医学会对系列杂志进行管理,杂志社主要职责是负责系列杂志的编辑、出版和经营等。中华医学会同时成立了会办企业管理委员会,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监管。

  目前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期刊总数已达187种,其中杂志社出版的期刊144种(其余43种由中华医学会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主要包括“中华系列(93种)”“中国系列(14种)”“国际系列(23种)”“英文系列(13种)”“网络期刊(1种)”五大系列。在医学41个学科分类中,杂志社出版的系列期刊涵盖37个学科(占90%),包括生物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144种期刊编辑部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其中北京64刊(含总部27刊),京外80刊(主要集中在重庆、广东、上海、天津)。按刊出周期:月刊占56%,双月刊占25%,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合计占19%。144种期刊共有编辑人员817名,其中高级职称311名,硕士、博士及以上465人。杂志社总部共有员工177人,其中编辑人员119人,新媒体14人,市场营销部17人。

  中英文期刊协调发展,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中华”“中国”“国际”系列期刊实行差异化发展,分别侧重高端学术、临床实用和学科进展,满足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不同需求;传统纸质期刊、网络期刊、视频期刊融合发展,紧密跟踪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系列杂志中创刊百年以上的有《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创刊于1887年(图1),《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于1915年(图2)。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是国内医药卫生领域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集群。截至2019年底,有4种期刊被SCI、SCI-E和E-SCI收录,26种期刊被PubMed/Medline收录,27种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10种被荷兰《医学文摘》(EM)收录,30余种被Scopus数据库收录。截至2019年底,有5刊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期刊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获中国政府出版奖先进出版单位奖,105刊次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累计获得中国科协212项精品期刊工程资助项目、12刊获中国科协PIIJ项目资助、29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19年19刊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19刊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支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为五个期刊集约化试点单位之一。在长达13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杂志社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制度,系列杂志全面反映中国医学研究进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学术繁荣,秉持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并重的办刊宗旨。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被政府和业界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代表我国学术期刊水平的三大期刊集群之一”。

  近几年,杂志社坚持以学术质量为基础,平台建设为抓手,资源整合为核心,数字化建设为重点,集约化发展为方向,创建世界一流医学期刊集群为目标的战略规划,集约优势期刊,发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中国科技期刊的旗舰作用。系列杂志坚持统一办刊思想、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办刊标准、统一出版经营的“四统一”原则,逐步形成了集群化优势和规模效应。加快数字化出版转型,打造期刊内容的采编生产、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发布和运营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做到采编工作、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的数字化,构建一个基于医学专业领域期刊群的综合出版平台(图3)。充分整合并深度挖掘已有的学术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知识库(包含6个子库)产品,并于2020年开始销售,逐步实现从传统内容服务向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转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积极配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工作,杂志社党政领导班子及时作出反应,争分夺秒,高效快速开展相关工作。

  为保障全球专业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国内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成果,首先从杂志社出版的140余种期刊中先后选取41种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相关的期刊自1月31日起全部开放,供读者免费阅读、下载,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一时间完成并首先发布由中国科学家联合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发现和鉴定论文。1月25日收稿,1月27日新闻稿上线日全文网上优先发布。该刊成为国内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首发期刊。

  2月1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发布了《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征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论文的通知》,建立新冠肺炎相关论文快速优先发布的完整流程(图4),快速完成同行评议,各部门工作无缝衔接,保证优秀论文以最快速度(刊出时滞≤6天)在中华医学期刊网优先发布,并免收作者一切费用。

  同时于1月30日起,在中华医学期刊网()搭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专栏”,2月15日升级为由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四家单位共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图5),并组建了由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四位院士领衔,100余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平台学术委员会,大大提升了本平台的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

  随着国外疫情的大范围暴发,中国抗疫经验和研究成果成为世界有疫情国家的亟需,索取英文版文献的要求不断增多,为加强促进世界各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经验交流,向世界及时分享中国防疫经验,杂志社做出果断决策,在现有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搭建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的英文界面(),并于4月1日正式上线。杂志社遴选了国外急需的部分“指南类”文献译成英文,在英文版平台上予以展示,为全球抗疫注入“中国力量”。

  截至2020年5月10日,中文平台发布论文910篇,相关期刊103种,英文平台论文588篇,中英文平台总阅读量300余万次。

  为了进一步丰富平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术信息,支持广大科研人员集智攻关、协同创新,尽快发布更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诊治防控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治一线,中华医学会联合中国期刊协会于2月25日发布《关于国内生物医药卫生期刊集中优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论文的倡议》,号召相关期刊出版单位将拟发表的相关论文通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进行优先发布。同时,该平台上线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政策、中医药相关指南和文献,并汇集国外英文期刊发表的文献链接,形成相关内容的集中展示。截至5月10日,共有19种非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加入此平台,共优先发布新冠肺炎相关论文112篇。

  疫情当前,共克时艰。杂志社向全国参与抗击疫情的医疗防疫单位,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其相关各界人士开展人文稿件广泛征集活动,主要反映记录一线工作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感人事迹。以弘扬新时代卫生健康职业精神和正能量,讴歌战斗在疫区前线的最美中国人!不断增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斗志、决心和信心。为此,杂志社专门成立了人文专题审核发布工作组,包括初审组、终审组、文字加工组、发布组。自2月13日至5月10日,共征集作品302篇,其中文章180篇,诗歌102篇,视频9篇,图片11篇。相关作品已陆续在《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健康世界》以及杂志社官网及微信矩阵上发表(图6)。活动结束后将制作“万众一心,疫中有情”人文作品纪念集。

  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进入了关键阶段。为了将相关科研、临床诊疗及防控措施等信息及时传递给一线,鼓励科技界、医学界的工作者们边治疗、边研究、边共享,及时总结有关疫情防控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示精神,中华医学会紧急安排制作了《中华医学杂志•新冠肺炎特刊》(图7)。《特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均由杂志社具体承担,内容主要汇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优先发布的文献,以及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设立的新冠肺炎相关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重要进展。

  为保障《特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杂志社已于2月22日成立了《特刊》工作组织机构,并与2月24日启动《特刊》组稿和刊载工作,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特刊工作组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第一辑《特刊》于2月28日印制完成,并第一时间寄送至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100余家一线抗疫医院及政府管理部门。《特刊》的出版为新冠肺炎防控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诊治和防控及时提供了学术支持,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其他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新冠肺炎全球暴发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正得到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中国经验”已进入全球学习时。继4月2日及7日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收录杂志社“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后,4月14日,威科出版集团将平台链接添加至其“全球医学平台Ovid的新冠内容中心”,中华医学会与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学会等学会的内容并列。4月16日,平台被世界医学会(WMA)加入新冠肺炎资源列表并提供链接,4月17日,威利出版集团也将平台收录至其网站(图8)。部分论文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心脏协会权威官方杂志Circulaion(影响因子23)及国际基层呼吸联盟官方网站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为全球的疫情防控提供“中国经验”。2020年3月以来,来自PubMed的中华系列杂志全文访问数据量比往常增加了近4倍,充分展现了全球对中国抗疫经验及成果的重视及肯定。随着“平台”在国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CC)系列播客节目就“出版业&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这一主题对杂志社进行了采访,回顾了杂志社从助力“中国抗疫”到“全球抗疫”的一次次变身。

  近五年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一直大力推进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目前已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加工、生产、发布、质量控制、经营、管理等全流程网上进行的目标,也初步建立了医学科研论文的优先发布平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出版领域集约化和数字化水平最高的期刊出版机构之一,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示范单位”。此次疫情是对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优先出版平台功能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检验,对适应优先出版而优化的同行评议、编辑加工、生产制作、上线发布等流程的一次全面的演练,对各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测。从目前的演练结果及统计数字表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平台已经具备生物医药期刊网上优先发布的条件和功能,文章从投稿到网上发布,平均时间6.2天,与国外知名出版平台发表时滞相差无几,且本平台所发布的所有论文已经过同行专家的评议,并随后将在相应的杂志上刊出。这是我们与国外预出版未经同行评议而上线的做法最大的区别。近日,网上有报道,美国学者的论文被bioRxiv预出版平台拒稿,主要原因是没有同行评审,很难确保研究质量,尤其是疫情期间分享不严谨、不科学的科研成果可能会对医疗实践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是误导。

  刊出时滞的大幅度缩减,缩小了与国外期刊在刊出时滞上的差异,再加上自有发布平台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也吸引了国内一大批优秀科研论文首选国内优秀期刊投稿。从此也能看出,作者十分重视论文发表时滞、平台的影响力及传播力,因此加速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有影响力的优先发布平台,对吸引优质稿件的回流,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必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实战演练,我们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找出了与国际先进预出版平台的差距杏彩体育,同时也深刻感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集中优先发布平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后我们将充分调研国内外优秀平台的先进经验和运行模式,紧密联系国内客观实际,着力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卫生领域科研成果网上集中优先发布平台,并逐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让国内更多的优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力争用3-5年时间把平台建设成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科研成果优先发布平台,为国外读者、作者提供服务,提升中国医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此次疫情对期刊出版发行产业链各环节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新刊印不出,线上销售物流不畅,担心纸质刊物在印制、流通过程中被污染,读者可能更倾向于从阅读纸质出版物转向更为安全、便捷、及时的手机、网络阅读,从而造成传统发行收入大幅下降。第一季度,我们的传统发行收入下降了22%,纸版广告下降了30%,除免费开放阅读下载因素外,网上销售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在论文展示方面,国外知名期刊对于新冠肺炎重点论文,不仅提供完整的论文,而且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推介论文背后的故事,其做法远远超出了纸质期刊所能涉及范畴,对吸引读者关注、扩大论文的影响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多媒体出版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以及市场的海量需求在疫情期间显得更加突出。紧盯传统发行量,依赖纸刊带来效益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适应读者阅读纸媒转向屏幕习惯的转变,加快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开启多媒体出版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早在规划刊群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搭建功能完善的数字化出版平台,经过6年多的持续推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投审稿、编辑加工、生产、发布、销售等一条龙的网上服务平台。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新型出版模式,目前杂志社已建成以微信公众号矩阵、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华医学期刊APP、微信小程序、微博、头条等综合的融媒体出版发布平台,整合了系列杂志资源,为作者及客户提供了全方位一体化的出版服务模式。由杂志社搭建运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术成果交流平台”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国内外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更是凸显了新媒体出版在即时性、便捷性、个性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后疫情时代我们将基于疫情期间新冠肺炎平台积累的网上优先出版经验,落实网上优先出版平台的常态化,搭建系列杂志优秀科研成果集中优先发布平台,紧跟时代步伐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开发新的在线知识服务产品,进一步打造全媒体及时、有效、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

  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19年收入构成来看:发行收入占11%、广告收入占13%、发表费收入占8%、版权费收入占11%、学术活动占45%,其他收入占12%。由此可以看出,学术活动仍是目前杂志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因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杂志社学术活动收入下降了49%。为了弥补疫情对运营造成的影响,杂志社及时调整运营策略,依靠疫情期间迅速发展壮大的网络直播平台系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精心组织筹划部分学术活动由线下转为线上进行,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直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指南、共识解读,专题课,青年沙龙,多学科专家讨论会,规范化诊疗教程,在线答疑等)形式多样,成本低廉,参与方便,深得专家和学员的高度认可。某些专题的网络直播课在线万人次,已远远超出线下会议的规模。截至目前杂志社已开展线余万人次。同时直播活动也得到了相关医药企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也部分弥补了疫情对线下学术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

  疫情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一些工作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颠覆了既往以线下活动为主的学术推广方式,未来网上学术活动和继续教育可能会成为读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或是线下活动的重要补充。今后杂志社将通过线上线下充分融合和互补,适应新的变化,拓宽经营渠道和交流方式。另一方面,杂志社作为期刊出版实体,需要不断调整经营结构,逐步转型为以内容为主要收入来源模式,大力推进各种平台建设,对既有的优质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新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逐步从内容和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

  期刊数字化、集约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是业界的共识,疫情期间显现得更加明显。一本优秀期刊即便是内容多么优质,限于文献的数量和传播途径,很难与拥有大文献量和有相当影响力的出版发布平台形成竞争态势。疫情期间我们搭建平台,不断升级,不仅免费快速发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冠肺炎相关的论文,而且免费为中华医学会系列以外的兄弟期刊提供平台支持,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打造成代表中国高水平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快速集中发布的平台。为了方便国外读者获取最新科研成果信息,我们及时搭建了英文平台,汇集英文论文和中文刊论文的英文题录信息和摘要,并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智能化的检索。同时依靠微信群、微博、系列杂志网站、以及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必要的宣传。以上措施的实施,很快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医学会(图9)等国际组织和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图10)的高度关注和主动加入链接,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大幅攀升。基于以上的探索和实践,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化、集约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未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将以领军期刊、优质期刊为龙头,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出版的速度与效率,缩短刊出时滞,实现刊群整体水平的提升。进一步优化刊群结构与布局,通过创办、兼并、加盟等多种办刊模式,适度扩大优质刊群规模,巩固和提升“中华”品牌的集群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通过平台建设和推广,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吴尚之:今天,魏均民同志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演讲。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着“中华牌”杂志的美誉,其中《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就有133年的悠久历史。中华系列医学杂志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命运,对推动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反应迅速、措施得力,限时免费开放相关期刊文献,搭建优先发布和传播平台,制作出版《新冠肺炎特刊》,开展“万众一心、疫中有情”征文活动。特别是助力全球抗疫,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医学会和爱思唯尔等知名出版机构,在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和中国抗疫经验,为抗疫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充分体现了中国期刊的社会责任、人文情怀和历史担当。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这次大考中也交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合格答卷。这些经验做法和思考对我们有几点重要启示:一是必须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筑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对科技期刊而言,建立科研成果优先发布平台势在必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从文章投稿到网上发布,不仅大量缩短了时间,而且严格了同行评议,吸引了国内一大批优秀科研论文首选国内发表。二是必须适应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的变化,丰富数字化转型的知识内容和新型出版模式。三是必须转变数字化转型的经营理念,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布局。四是必须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大势,推动期刊的集约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